![]() |
PCDVD數位科技討論區
(https://www.pcdvd.com.tw/index.php)
- 系統組件
(https://www.pcdvd.com.tw/forumdisplay.php?f=19)
- - [開箱] i7-8700K主流6核高頻來臨ROG STRIX Z370-E
(https://www.pcdvd.com.tw/showthread.php?t=1135797)
|
---|
[開箱] i7-8700K主流6核高頻來臨ROG STRIX Z370-E
2017 的上半場由 AMD Ryzen開啟桌面消費級
處理器通往多核心 6C /8C 的大門以後 下半場 Intel 陣營也搬出了還擊策略 突破了自從一代Core i長達將近七年的時間 美金定價$299.00 - $305.00 除了X平台以外 這個價位帶的處理器搭配/Z晶片的雙通道架構版本 一直是4核心8線程把持著,也被戲稱擠牙膏策略 一方面也是由於AMD長期的效能/規格落後導致 直到2017第三季Intel原本規劃好的6C提前發布 Core i7 第八代處理器終於加上核心數量 4→6 這也使得預算較充足或者是久沒換機的玩家/用戶趨之若鶩 大約預算設定在30K整機的電腦會是8700K與非K的目標 簡單來說就是換機的時候確實到了,有效能大躍進的成長 ︰︰本次開箱測試︰︰︰ ![]() 盒裝目前第一波已售罄,目前剩對岸能買簡中盒裝版或者散片 ![]() Core i7 8700K 散裝正式版 華碩ROG STRIX Z270 GAMING 酷碼MasterLiquid ML120L RGB 順便補上同樣參數配備 8700K 對 7800X 6C對6C的測試 主板的部分礙於晶片限制目前首波都是 Z370 使得組機建構成本會拉高,如果不是很急著要裝可以戒急用忍在等 至於Z370板子各家攻勢也非常猛烈,瞄準8700K的換機潮,數量也不斷擴增 華碩方面自從整合了STRIX系列在主板以後 在各種型號都是市場的高指定率,尤其是中階偏高 市占率已高達 45% 以上,不容小覷 STRIX主機板系列從Z270以後命名也稍微改了一下 原本是Z270E 從X299開始把英文改成 -E 象徵GAMING系列最高階 X299-E GAMING / X399-E GAMING 到了Z370就成了 Z370-E GAMING 也就是過去的 ROG Ranger遊騎兵系列 至於 TUF 系列的定位整合PRO GAMING 以後就往下降階 Z370-E GAMING 目前華碩GAMING系列最高階 5 年保 ![]() 附贈的配件配上滿規給好給滿 ![]() ![]() 打開盒子後左邊的紅色小盒不是裝飾 裡面裝著2T2R三角的外接天線 ![]() ![]() 其他的配件就是說明書跟裝飾品掛牌的貼紙等等 ![]() ![]() 額外附贈一個VRM風扇小支架,因應超頻後 溫度會上升的狀況,讓超頻者玩家可以自己掛風扇散熱 ![]() Z370-E GAMING的外觀,顏色比Z270更搶眼顏色發散 由暗灰色更改消光銀 ![]() Z370-E GAMING 的PCI-E配置數量 x16三組其他四組為x1 ![]() 供電配置10 Phase (8+2) ![]() I/O 部分加上高階才有的導光條 ![]() 音效搭配SupremeFX全日系電容以及沿用瑞昱Realtek S1220A ![]() USB3.1 Gen2 機殼連接器 ![]() 擴充SATA提供6組,跟一組平行的USB3.1 Gen1機殼連接器 ![]() 3D Mount 鎖點搭配3D印表機列印擴充個性化改裝 ![]() 因應RGB發光風氣,除了基本的12VRGB 也加入了 5V 的針腳 ![]() 預留兩組 USB 2.0 慢速I/O擴充針腳以及第二組USB3.1 Gen2機殼連接器 ![]() 具有散熱功能並非純粹裝飾的刀鋒型PCH散熱片 ![]() ![]() 拆掉以後底部附上一層導熱膠提供給高速NVMe M.2 SSD散熱使用 ![]() 在CPU旁邊以及PCH晶片組上下各兩組組成 雙 M.2 支援NVMe RAID 第一組僅支援PCI-E版本M.2 [img]https://i.imgur.com/rQhXFsw.jpg] [img]https://i.imgur.com/QjeH6pQ.jpg] 用來回報系統溫度跟監控的環控晶片 NCT6793D ![]() STRIX Z270 GAMING 的後I/O配置 2T2R WiFi跟I網 / USB2.0 x2 USB 3.1 Gen1/Gen2 A+C 以及顯示端子提供DVI-D跟HDMI 1.4而DP 1.2支援2160P 60Hz ![]() 採用1個冷排的酷碼MasterLiquid ML120L RGB 來當作搭配 8700K 的測試標的 ![]() ![]() ![]() 如果預算2K上下,單冷排的AIO水冷算是理想的選擇 目前市面通路價格低位的RGB的AIO水冷選擇性也不多 ![]() 測試前透過 AURA Sync調整 剛好很意外調成先很夯的業力紫發光AURA Sync同步 ![]()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測試環境參數對比 測試時脈 4.7Ghz 全核 Core i7 8700K vs Core i7 7800X ![]() ![]() ROG STRIX Z370-E ROG STRIX X299-E DDR4 2666 8Gx2 雙通道 DDR4 2666 4Gx4 四通道 WD Black M.2SSD 512GB EVGA GTX1070 FTW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CPU 運算性能測試 CPUMark99 Core i7 8700K︰842 Core i7 7800X︰799 CPU-Z 對決絕相同價位的 R7 1700X Core i7 8700K 單線︰558 Core i7 7800X 多線︰552.1 Core i7 8700K 單線︰4256 Core i7 7800X 多線︰3947.4 ![]() 3DMark Core i7 8700K︰8304 Core i7 7800X︰7841 ![]() PCMark 10 綜合 Core i7 8700K︰6888 Core i7 7800X︰6682 ![]() PassMark 綜合 Core i7 8700K︰17026.7 Core i7 7800X︰17595.3 ![]() Cinebench Core i7 8700K 單線︰205cb Core i7 7800X 多線︰205cb Core i7 8700K 單線︰1560cb Core i7 7800X 多線︰1523cb Core i7 8700K OpenGL︰177.47 Core i7 7800X OpenGL︰151.69 [imghttps://i.imgur.com/496uAdB.jpg[/img] 記憶體頻寬讀寫測試 AIDA64 Memory 8700K 雙通道 R 37867MB/s W 38536MB/s C 34554MB/s L 54.1 7800X 四通道 R 55854MB/s W 65741MB/s C 52884MB/s L 82.6 ![]() GAMING 遊戲性能測試 解析度 1920x1080 - 144Hz 顯示卡 EVGA GTX1070 FTW ![]() Unigine Superposition Core i7 8700K︰13073 Core i7 7800X︰13078 ![]() 火線獵殺:野境 Core i7 8700K︰52.27 ![]() Core i7 7800X︰53.14 ![]() GTA5 俠盜獵車手V Core i7 8700K︰77.3 ![]() Core i7 7800X︰74.0 ![]() 綜合以上測試看到 8700K 跟 7800X 7800X有X299平台四通道優勢 在需要大量記憶體處理運算的環境優勢較強 單核心運算方面以及在遊戲性方面無庸置疑8700K仍為首選 且平台建構成本下Z平台還是低於X平台 7800X搭配四通則是給需要需要6C入門+高頻率 以及大量記憶體的需求者較適合 全平台功耗比較顯卡滿載+處理器滿載 Core i7 8700K︰361W ![]() Core i7 7800X︰400W ![]()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Core i7 8700K 搭配1D AIO水冷溫度測試 待機環境下溫度 ![]() [img=Intel XTU 壓力測試4.7Ghz全核全頻 ![]() ![]() 在過程中觀察並未發現Thermal-Throttling也就是沒有降頻的情形 一般來說用2K上下的重塔空冷或者AIO 1D水冷就足以應付預設 如果要往上穩定5Ghz或者更高頻率日常運行才建議2D水冷或水道水冷 Z370-E有附贈VRM PWM的風扇散熱支架如果長期超頻可以外掛小風扇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最後來一個 8700K 再往上調200Hz =4.9GHz 4.9Ghz CPUMark99 ![]() 4.9Ghz CPU-Z ![]() 4.9Ghz Cinebench ![]() 4.9Ghz 待機溫度 ![]() 4.9Ghz XTU Benchmark 核心溫度93 ![]() 因為使用的是1D入門等級銅底水冷所以4.9日常穩定差不多 5.0Ghz 就需要動用到2D 240/280或3D 360mm的散熱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STRIX Z370- E + Core i7 8700K 心得 主板的部分看起來ASUS未來的主流Gamine走向 以-E為最高等級目前只有在Intel平台才有 適合預算在5000-7000內的遊戲玩家平台主板 可以視為STRIX主機板的完整版 不過STRIX 系列的基本發光盤提供設計有限 如果需要更多更亮的需求得外街燈條或者上ROG高階版本 至於Core i7 8700K的效能確實令人驚艷比自家HEDT互有勝負 目前遊戲支援性已經漸漸由4跳6至於8應該還沒那麼快 如無意外應該是兩年內6核心高頻率的首選非K與K 最重要的是第八代散熱K版對應的部分 目前AIO一體水冷已經成熟選足性也琳瑯滿目 如果要配K版跑預設全滿最好還是用個中塔或者一體水冷 這一回合Intel已經搶回6C門檻價格與效能兼顧領先的旗子 接下來就看AMD如何出招精進Ryzen Plus版本提升頻率 以及等Intel持續精進製成讓核心溫度下降 在解熱議題上能夠不用花費這麼多的功夫 目前第一波八代處理器市場已經搶購一空 通路實際銷售狀況仍以組新機為主,組整台的最大 純升級CPU+MB的玩家或者使用者還是得排在後面 預計第二波供應應該為10/21以後 持續等待非Z晶片主板推出以及解禁這樣裝機成本才能下降 全面帶來完整的八代換機潮 |
感謝細心的分享文,我認為I社買K現在意義不大因為不好超了,不如買無K的,我最近也想買
Z370+8700,但卡在該死的DRAM,預估要20000內打發:unbelief: |
當剛組完Z270加I7 7700K時 I8剛好發布想說有點後悔太早組了
最近看起來安慰許多了換湯不換藥牙膏擠的有點難看 |
引用:
不會啊我看測試比4/8好不少,但要看跑什麼軟體,重載落在何點,如果不是多CORE就無感, 話說如果RYZEN 1700降到8K我是願意考慮AMD的,I的6/12可以跑贏A的8/16已經不錯, 雖然高時脈幫不少 |
https://www.kocpc.com.tw/archives/166543
玩家發現 6 核心 Ryzen 5 1600X 處理器買回家竟然是 8 核心,這太不科學了。 |
引用:
記憶體效能 有點偏弱 輸給四核心 如果要跑RAMDISK讀寫應該還是會弱掉 再把壓縮檔 解到RAMDISK 這樣效率更輸........ 多兩~四核 記憶體也沒比較快 不太可科學... ![]() ![]() |
經過好幾年,終於在對手拿出東西後, 多擠了一點牙膏
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也是自爽 |
2個附加檔案
價差還是有的~INTEL不搭水冷就是要開蓋
要超頻就是要開看加上水冷.....這些都是隱藏成本 |
引用:
怎麼大家講話都這麼的 :laugh: A社還要再多加油啊,別又只風光個1年、然後又繼續被人家痛扁10幾年了....... |
引用:
8700K開的那個價格, 10年嗎, 可能只是多一點點的牙膏 比起來做手機的apple像佛心公司一樣 |
所有的時間均為GMT +8。 現在的時間是06:56 AM. |
vBulletin Version 3.0.1
powered_by_vbulletin 2025。